南京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优秀案例系列展之
《设计美学》
杨林 艺术与设计学院
教学目标
《设计美学》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设计中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与审美批评等方面知识,使学生掌握掌握设计美美学基础知识,理解设计审美心理规律,具备初步的艺术设计审美理解、判断、鉴赏能力,培养将设计美学知识自觉应用于设计创造活动中的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应达到一下目标:
(1)掌握关于设计美的本质与范畴、设计审美心理规律方面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西方历史上关于设计审美的不同观念及其演化规律。
(3)理解设计审美与经济、政治、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具备对设计审美文化的基本理解能力。
(4)理解体验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当代最新设计理念的审美规律,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判断能力与批评能力。

图1 《设计美学》课程概况
育人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设计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审美文化,理解“天人合一”观念,自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工匠精神。
建设概况
该门课程团队成员7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3人,硕士4人。成员长期从事《设计美学》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并且十分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成员在此前承担的“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试点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中积累了重要经验。课程负责人在学院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的教学沙龙,与学院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获得学院教师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近年来连续为学生开展信仰公开课,将设计美学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中。
本课程已经累计开设10余年,授课对象为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本科生,累计授课人数千余人。在前期的教学中,虽然也将设计伦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匠人精神的培育、价值观的引导等思政内容带入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但是只是偶然、随机、零散的带入,缺乏系统性与明确性。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政策与方针近年来明确、规范地提出之后,本课程积极跟进国家教育政策,做出了如下改革创新:
(1)重新修订《设计美学》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等增补到原有教学大纲之中。
(2)优化《设计美学》的课程思政模块化内容体系,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案中。
(3)推进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完成教案、演示文稿、作业库、分单元速课制作等资源建设,建立线上交流的有效途径。
(4)实施课程思政的多课堂教学研发,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设计美学课程之中,探索课程思政的隐性课堂。
经过以上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取得以下成效:融入课程思政的《设计美学》课程大纲已经完成修订,并且学院审批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模块化建设已经初步完成,教案已经完备,以此作为下一阶段教学实施与实践检验的基础;课程思政的线上资源开发已经初步完成,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初步完成了设计美学课程建设,并且经过了近一年的检测期,试行正常。
图2 《设计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本科生,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学期通常在第2或3学期。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已经具备了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但是鉴于艺术生擅长形象思维、文化理解力不足,并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化设计动态以及设计历史现象时不容易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本课程提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计伦理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到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其具备健康的审美趣味与正确的审美判断力。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自主学习、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开通了超星学习通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重点开发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专题讨论,同时依循艺术生的感性思维特性,尝试开发蕴含课程思政元素的快题设计环节,让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制定参考文献阅读的督促与指导。
本课程选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在学习通中按照各章节发布了主要教学内容、授课ppt、制定阅读参考书目、速课等学习内容,并设置了专题讨论、课堂讨论、作业等环节,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随后的教学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
从线上学习情况来看,多数学生都能够充分利用平台发布的资源展开自主学习,能够积极参与专题讨论,并认真完成作业。在讨论中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审美判断力与审美趣味上的变化,在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课程思政在每一教学单元的重难点也相继凸显出来。线上教学平台对于课程思政的重难点分析、效果预估与检测、方法调整能起到重要的数据支撑。

图3 《设计美学》线上课程建设情况
https://mooc1.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12044262&clazzid=26196880&edit=true&v=0&cpi=0&pageHeader=0
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学习目标是以培养价值观正确、高素养、高水平的应用型设计设计人才为目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设计美学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中;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将隐性教育积极纳入到课程思政工作中,探索有效形式;建立灵活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考核指标。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学习评价采用柔性评价与客观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客观检测包括线上单元作业中的思政知识检测、课程思政专题讨论等,柔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线下教学中的快题设计、参与式学习环节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取向、职业道德素养状态等继进行综合评价。
学习过程、活动与互动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线上学习(课前指定的线上参考文献阅读、线上速课学习)、课堂线下教学(讲授+讨论+答疑)、课后线下检测(作业+延展阅读)。教学互动方式分为线上的专题讨论互动、线下的快题设计讨论互动,以及课后的个性化辅导与创新创业指导等环节。
本课程的建设目前已经全面展开,持续改进的地方包括设计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研究、线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持续开发、线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等三个方面。拟在课堂内容方面进一步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并进一步论证可行性的整体模块。在线上资源开发方面针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微课、速课的制作,丰富在线教学资源。线下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检验。
本课程作为我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应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并对如何发挥示范作用有所反思。因此课程团队将在后期将采用双线并进的思路,同时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一方面形成完善的设计美学课程思政教学材料,另一方面总结相关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以教学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提升,以期在校内外真正产生示范作用。